王敏,华发旗下产业投资板块华金慧源副董事长。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装潢专业,曾任中央美院设计学院院长、国际平面设计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奥组委形象与景观艺术总监。
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推荐,现在的王敏也许仍在旧金山运营自己的设计公司,为Apple、IBM等高科技企业提供精妙的商业设计。他不会想到,自己的命运会因北京奥运会而改写;他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将全球最负盛名的设计盛会带到中国,影响到千千万万个设计师;他更不会想到,若干年后,人生轨迹会和中国南方的一座城市发生关联。
海外生活将近20年,从耶鲁大学教师,到世界最大的图像处理软件Adobe公司设计总监,到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北京奥组委形象与景观艺术总监、北京国际设计周学术委员会主任、华发集团华金慧源副董事长……王敏的职业身份一直在变化,不变的是数十年来他对设计热爱的初心。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做最好的设计和设计教育,让世界因设计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信念驱使着他一路前行,他的人生也因此变得丰盈而璀璨。
硅谷华人设计师
一身休闲服饰,语调轻柔,散发着儒雅、绅士的气质,和蔼亲切的王敏,哪怕初次见面也不觉陌生。
几乎和改革开放同步,中国现代设计理念的勃兴发轫于1978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现代设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上升期。
跟随着这股涌动的热潮,王敏从山东烟台走出家门,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装潢专业。他对设计的“痴狂”,一开始就已显现。20世纪80年代初,王敏在广州美术学院参加培训班,周末常跑到五星级酒店的酒吧,“不喝酒,只为去拿酒吧丢掉的进口酒瓶和酒包装盒,然后寄回他当时任教的中国美院工艺系,作为学生了解包装设计、印刷工艺和材料的样品”。
其后,王敏走出国门,先后在德国慕尼黑造型艺术学院与柏林艺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艺术学院深造。在世界设计领域最前沿,王敏犹如一株生机勃发的幼苗,被最先进的设计理念滋养,为他的设计人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019年12月13日,2019珠海国际设计周暨北京国际设计周珠海站盛大开幕,王敏在开幕式上致辞
在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后,王敏以优异的成绩留任当老师。从1991年开始,他同时任职于世界最大的图像处理软件商Adobe公司,被业界奉为圭臬的Photoshop即为该公司的龙头产品。王敏从设计师开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自身的才华得到充分展示,直至最后担任高级艺术指导与设计总管,在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技术与艺术大咖中成为领军人物。
见证奥运高光时刻
彼时的王敏未曾想到,个人与时代的命运会如此紧密相连。北京奥运会改变了他的人生。这个改变要追溯到2001年,当时,王敏45岁,在旧金山拥有自己的设计公司。2001年2月,北京奥申委要给国际奥委会考察团做一个多媒体陈述报告,4天之内征集了多份方案都不满意,有人提议飞去旧金山请王敏。奥申委给了王敏一个星期时间,深谙中西方文化的王敏,则动用了几十年设计生涯的全部经验。
他相信,在表现丰富内容时往往简洁最有力量,他告诉正在准备向国际奥组委考察团陈述的北京奥申委团队:“我是来做减法的。”在数以千计的精彩照片中他精益求精,只保留了最能有效传递信息的照片。“比如长城的照片,我就从报告中删除了。长城容易传递出闭关自守的信号,而奥运是一场打破国界、宗教、政治的全人类的庆典,在中国首次申奥时使用长城照片是不恰当的。当然,申奥成功后可以使用。”
方案很快得到了奥申委的一致认可。4月,奥申委将最重要的陈述方案——7月13日在莫斯科的陈述报告的设计重任,交给了王敏。
王敏认为,北京体育馆方面的条件较之竞争对手多伦多可能并不具优势,因而应该强调北京申奥有13亿人民的支持这一独有的优势。奥申委赞同了这一提议,于是多媒体演示打出的第一行字是“13亿人民共同拥有的梦想”,简单却又震撼人心。
对于陈述报告,每个参与的人都特别重视。王敏清楚地记得,在一个星期日,何振梁老先生跑到当时奥申委所在的新侨饭店,逐字逐句地推敲演说词,反复斟酌每一个词的语气、情感。
“虽然何老的演说很短,但语言本身非常有分量。正是因为他的文字有着特别的感染力,此时的语言力量远远超过了图形的信息量。我们就想怎么能令何老的文字力量让在场的人都感受到。”为此,设计团队付出了很多心思。
最难做的演讲投影,是杨澜陈述的部分。杨澜讲北京的奥运文化,涉及火炬传递。王敏设计的动态演示分为两个图层,上层是火炬延地图线路移动,下层展示各个古代文明发源地的面貌。国际奥委会要求所有的陈述文件都用Power Point软件制作,以当时的软件技术,制作这么复杂的演示过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王敏团队成功实现了。
终于,历史性的一天到来。“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载入史册。但是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你们今天这个决定可以通过体育促进世界和中国友好相拥在一起,从而造福于全人类。”在莫斯科申奥陈述现场,何振梁情感真挚、直击人心的演讲和13亿中国人的申奥热情,征服了评委。
王敏和团队成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现场
那一夜,北京无眠,中国无眠。因工作原因错过亲临现场的王敏,在电视机前也激动不已。
打造奥运设计“梦之队”
参与申奥的过程中,王敏看到了中国设计领域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但也让他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巨大活力,看到了中国设计界对成为设计强国的强烈期许。
一股自豪感和使命感在王敏心中涌动着。在设计莫斯科申奥陈述报告时,王敏就和奥申委的人说:“如果申奥成功了,我一定回来。”
得知王敏归国消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发出了盛情邀请,请他出任中央美美术学院新成立的设计学院院长。
当时,设计在国内被视为“冷门”。“很多人不明白什么是设计,设计有什么用,政府与企业还没有认识到设计的价值。”王敏意识到,要从设计教育开始,改变这种现状。“一流的设计教育学府既是培养人才的机构,也是研究平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在这样的信念的驱使下,2003年夏天,王敏回国,到中央美术学院正式任职。
“一个体育馆完成之后,如果没有奥运景观它只是完成了50%,只有把奥运景观放进去才是100%地完成了。”王敏一直记得萨马兰奇说过的这句话。在他心里,奥运会就是全世界最大的设计项目,也是设计师一生难得的机会!王敏希望能把奥运和美院的工作结合起来。经和奥组委协商,中央美院成立了奥运艺术研究中心,负责做奥运形象设计研究,为奥组委提供形象设计服务。
如何让2008奥运会的形象与景观设计,化为激励运动员,感动大众,影响电视机前全世界观众的“视觉盛宴”?王敏在苦苦思索着。“要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要将中国设计界最高的水准,通过奥运会平台展示出来。通过设计语言,向世界讲中国故事、讲中国文化、讲中国理念、展示中国色彩、诠释民族精神。”
从一开始,王敏就向参与奥运设计的师生反复强调这样的目标,后来也一直在不同场合宣讲。2005年初,大约69个学生被分成不同的小组负责奥运核心图形、单项体育标志、二级标志等项目的设计工作。2006年10月,他正式被北京奥组委任命为这个最大设计项目的形象景观艺术总监。
王敏在2008北京奥组委工作期间
“奥运期间,大家看到的和奥运相关、用来烘托奥运气氛的一些东西其实就是奥运景观,比如旗子、围挡、大招贴、多媒体演示、体育场馆里的视觉效果等。”王敏解释,要完成景观,需要一些核心形象元素,最重要的几个元素包括会徽(舞动的北京)、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单项体育标识(舞动的文字)、核心图形(祥云)和色彩系统。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整体视觉形象。除了会徽、主题口号之外,王敏团队几乎“承包”了所有最重要的视觉设计。
以色彩景观为例。“色彩千千万,当我们从中选定奥运专用色之后,取的名字让色彩一下就有了生命,有了文化感。”经过精心设计,蕴含浓厚中国色彩的“中国红”“琉璃黄”“青花蓝”“国槐绿”“长城灰”和“玉脂白”等专用色相继问世。
王敏团队从中国篆书书法中得到灵感,设计了一系列风格鲜明的单项体育标识,尽展中国书法之美。在火炬接力景观中,他们加入了中国织锦的元素,核心图形既有祥云,又有中国如意和飞天绶带,如水墨悠扬,行云流水。
而最广为人知、最经典的“金镶玉”奖牌,则是从100多个方案中竞标胜出的。为了将玉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完美嵌入奥运奖牌,设计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包括奥委会要求的抗摔打测验,终于成就了这款奥运奖牌设计的经典之作。
有奥运会这个绝佳平台“练兵”,王敏带领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有了迅速成长的底气和能力。国际设计师联盟副主席David Berman在中央美院参观后感慨:“这些作品完全让我以为是由洛杉矶的某家顶级设计事务所完成的,而事实是出自一群设计专业的学生老师之手。”2009年,中央美术学院被美国《商业周刊》杂志评为全球最好的30所设计学校之一。
“南下”的顶级设计盛会
归国之后的王敏一直在思考着:中国的设计师们急需一个在家门口的国际性平台表达自己的主张,展现自己的力量;国外的业内人士也迫切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和中国设计师对话,从东方汲取创新灵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国际设计周应运而生。
实际上,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全称为“2009北京世界设计大会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世界设计大会被称为设计界的“奥林匹克”,两年举办一届,旨在促进国际设计界的交流沟通。大会采取申办的方式,竞争异常激烈。2005年,哥本哈根,正是王敏带领团队用申办奥运的劲头攻城拔寨,在众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一举将这次盛会带到了中国。
这是一场全球设计领域的饕餮盛宴,是中国设计师与世界对话的绝佳平台。来自全球6大洲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设计师、百余位知名学者、数十家企业、协会、机构在一周的时间内,共参与了5场大型国际总论坛、100场分论坛、25场展览、13场大型设计活动,主题展和遍布全市的“设计之旅”分站让见惯世面的首都市民都眼花缭乱。
转眼到了2018年,每年举办一届的北京国际设计周,业已成长为亚洲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创意设计展示、推介、交流及交易平台。回忆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成长历程,王敏感慨万分。他说,现在的设计周和当初已是天壤之别。头两届寻找赞助商还非常艰难,发展到现在已经完全反过来,主赞助商需要求找组委会才能最终确定。
中国的南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如火如荼。珠海,这位清丽的后起之秀,逐渐在世人面前展露出迷人的风姿。
2018年4月,北京,一次偶然的契机,王敏和珠海龙头国企华发集团掌门人李光宁结识了。李光宁深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于城市产业升级、提升城市形象、凝聚创意人才将产生巨大的作用。王敏操盘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平台。李光宁当下向王敏发出邀请:把北京国际设计周带到大湾区,带到珠海。
在广东传统制造行业面临转型升级、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化过程中,设计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王敏意识到,设计周来到大湾区正逢其时。
在与华发集团管理层结识之后,王敏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有情怀的企业,“始终希望给这座城市带来一些新的元素,推动这座城市不断向前发展”。华发人的高效也让他印象深刻。很快,李光宁就带着华发现代服务板块时任负责人席晓乐等高管亲赴北京,商讨具体落地细节。
6个月后,在珠海市政府的支持和华发集团的努力下,北京国际设计周珠海站暨首届珠海国际设计周成功落地,成为继珠海沙滩音乐节、WTA国际网球精英赛、莫扎特音乐节等大型文体盛事后,又一“华发系”重大城市品牌活动。
第一届珠海设计周反响热烈。有人评论,珠海设计周无论是开幕式,还是展览皆为“史上最优”。“我把设计周的一些情况发到社交网络平台,得到很多国际专业同人的赞叹。”王敏说。
2019年的设计周更为异彩纷呈。契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主题的新中国成就展、港澳设计展等系列主题鲜明的专题展,吸引了慕名而来的行业人士、大学生和市民。这一年,凝聚了珠澳两地设计力量的珠澳设计中心也顺势成立。
2020年,珠海国际设计周再次燃爆大湾区,300余名知名设计界专家齐聚珠海,4.5万人次入场参与体验,创下历史新高。
珠海国际设计周学术委员会成员代表
“珠海是一座浪漫的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缘优势。背靠粤港澳大湾区,珠海可以通过设计周这个平台集聚大量的设计资源,发挥设计创新对珠海产业升级的撬动作用,促进珠海经济发展,进而赋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王敏说。
珠海设计周之后,北京国际设计周相继落户青岛、武汉、杭州等城市,北京设计周作为“国家设计名片”的影响力,开始在全国多地持续发酵。
设计为全人类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王敏被“困”在加州半年,本来计划的两周访问变成了漫长的等待,诸多不便与不确定性,让王敏更多地去思考设计的作用,“设计如何成为我们抗疫的武器、工具”。
多年前,他在中央美术学院提倡“设计为人民服务”,在今天他看来,更是要让“设计为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他举例,设计的作用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运用设计服务来改善提升新冠肺炎的防控程序,使之更人性化;通过设计优化建筑与环境;运用设计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等等。
他举了一个很直观的例子:“飞机机舱的空气循环系统,以前是整个舱循环的,现在每个座位附近可以实现独立空气循环,大大降低了病毒交叉感染的几率。这里面就涉及很多工程学和设计学的知识。”
在旁人眼中,设计师等同于艺术家,精致的生活、考究的服饰是标配,而在王敏身上,很少看到这种痕迹。“我和我夫人的生活其实都特别简单,我们很少买东西,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的饭菜。”
除老本行平面设计之外,王敏酷爱并擅长水彩画。几年前,王敏的老同学意外发现了他在中国美术学院读书时创作的一批水彩画。这批作品让资深人士也惊叹不已,直呼王敏是“扫地僧”,深藏不露。2019年,他把这些作品拿出来,支持几个年轻的设计创业团队创业。他笑道:“我有一个期待,等到退休后便可卸去责任,只去画画,好偿还这么多年的‘画债’。”
然而,这个心愿却一直未能如愿。几年前,王敏从担任了十几年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位置上退下来,却是更忙——在中国和世界各地,为设计推广,为设计教育,为设计驱动创新奔波着。
近年来,王敏的头衔上多了一重身份:华发旗下产业投资板块华金慧源副董事长。寻觅并投资最具潜力的设计力量,为中国设计行业挖掘储备人才,成了他当下关注的重点。“设计是创新驱动力之一,美国硅谷已经涌现出一批专注于设计领域的投资基金和投资人,说明这个产业已经引起了资本的高度关注。未来,‘设计+科技+商业’模式是设计成为创新主体的重要因素,也是设计价值提升的条件。”
设计之路永无止境,王敏也在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