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非,华发股份首任董事长,现任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北京华发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华发实业(美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任珠海市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任。
“华发是幸运的,华发40年正好赶上中国改革开放40年,这是中国几百年来发展最快最好的40年。国家最好的时期,华发最好的时期,都让我赶上,并且参与其中,这也是我一生当中最大的幸运。”在接受华发40周年人物专访时,刘亚非感慨地说。
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他颇有家国情怀,经历过“上山下乡”,当过农民、工人、干部、团委书记、领导秘书和政府官员,于政府和企业间“三进三出”,可谓阅历丰富。自2000年调任华发后,刘亚非一直身居高管要位,跟随华发三代“掌门人”,借助改革开放的大潮和城市化进程的滚滚洪流,将企业做强做大。
40年光阴似箭,沧海桑田。勇立潮头的珠海从昔日落后的边陲小渔村一跃成为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而在这片沃土之上,一代代华发人践行着敢闯敢试、改革创新的特区精神,使得企业不断壮大,业务更加多元,综合实力持续提升,成为珠海特区国企改革发展的“尖兵”。
而刘亚非正是这万千华发人的典型代表,为人务实,开拓进取。他还特别擅长企业战略的规划和落地,具有政治头脑和商业远见。华发股份成功上市、华发股份走出珠海、华发股份走出国门三件在华发历史上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事件都离不开刘亚非的力推和亲身参与。
“企业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的。只有国家好了,我们企业才能更好。20年一转眼就过,很快,但仍然有些事让我记忆犹新。”刘亚非说。
初识华发
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殷实人家
刘亚非与华发的故事,始于2000年。
珠海市委当年的一纸调令,让刘亚非从珠海市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任直接变成了华发集团的副总经理。那一年,也是华发第一代掌门人关林炳执掌华发的最后一年。
上任后他跟着物业去看了华发楼盘,探了探华发的家底。当时华发的办公楼在水湾路,“5000平米吧,里面还挤着广发银行、外商投资中心和珠海特区办等多个单位。大楼周边长着一圈树,铁栏杆围起一个院子,里面不到20台车,楼里漏风漏雨,电灯也不亮。”
生于内蒙古的刘亚非说话爽快直接,“给我的第一印象,公司咋这么破旧”。刘亚非说,第一天去公司会议室开会,那个会场甚至让他想到了当年上山下乡的情景。
环境就是这么艰苦。
“华发人的勤俭持家是出了名的,关总当时经常讲一句话:成由勤俭败由奢。”这句话给刘亚非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后面跑上市的过程中,为了省差旅费我和光宁住过一间房,在北京我们俩经常一碗面条就是一顿饭。”
刘亚非和关林炳共事仅一年,在他印象中当时的华发是一个既无内债,亦无外债的殷实人家。每年几千万的利润,稳稳当当,没有银行贷款。“在当时的环境下,哪个企业没有一分钱银行贷款?以关总为首的第一代华发人通过二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为华发攒下殷实家底,才有了华发后面的精彩故事。”刘亚非说。
华发上市
跌宕起伏就像坐过山车
经营企业就如大海行船,总有起伏。华发40年,赶上过浪潮,也错失过机遇。其中,华发股份的成功上市无疑是华发抓住的最重要机遇之一,足以写进华发历史。
华发的上市工作在关林炳时代就已经起步,1992年成立的珠海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为了承载“华发股份”筹备上市的使命。但可惜的是,随着1993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国家对房地产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宏观调控,房企进入长达八年的“股禁”期。
刘亚非2000年入职华发时,股禁还未解除。但他看到了行业趋势,认准华发想要做大就必须上市,而解禁只是时间问题。“当时我和关总说,来华发就想干一件事——让华发上市。关总非常赞成,后来我就带着光宁和小阮在北京跑上市。”刘亚非当年的判断是准确的,2001年3月资本市场果然传出重大信号——“股禁”全面解冻。
刚刚从关林炳手中接过指挥棒的袁小波毫不犹豫,立即重新组建“华发股份上市工作小组”,刘亚非被认命为组长,刘克、李光宁为副组长,俞卫国、葛志红、易晓明、阮宏洲为成员。
对于房企来说,上市的好处显而易见,但其复杂、严格的审核过程,使很多企业望而却步。华发的上市之路走得也异常艰辛。
刘亚非把上市比喻成坐过山车,是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只有做过过山车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滋味”。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遭遇广发证券拒绝保荐及证监会准备退回材料的那段时间。那也是刘亚非职业生涯中非常低谷的时期,“我和光宁的压力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因为整个珠海都知道华发要上市,突然遇到这种情况,劵商抛弃你了,证监会也通知你把材料拿回去,这放在一般企业基本就等于彻底完了。”至今忆起,刘亚非仍觉心惊肉跳。
那段时间,背负巨大压力的刘亚非和李光宁在北京不敢回珠海,也不敢和任何人提及此事,“别人电话询问,我根本不知怎么开口”。重压之下,他和李光宁积极想办法,找门路,但依然没有劵商愿意为华发保荐。
后来,他们经朋友介绍找到兴业证券副总裁王晋勇,上市工作才重现曙光。刘亚非清晰记得会面的场景:“当时,兴业证券只是答应看一下我们的材料,我顿时有了起死回生的感觉。之后我们和兴业证券关系处得比较好,光宁在上市里面是头等功,不管是白天黑夜一直和他们在一起工作。”这期间,上市工作小组连夜奋战,陪着兴业证券看材料、过内审。三遍内审,遍遍惊心。
内审过完,时间终于来到了2002年9月24日,这是刘亚非一生难忘的日子。
当天中午时分,证监会发审委正式审议通过“华发股份”的上市申请。上市小组如释重负,在北京一起吃了个“庆功”午饭。不过,午饭的气氛不太好,泪水多过欢笑。时任兴业证券投行部总经理助理的宋乐真第一个哭了,“我当时给小宋敬酒,一句话也没说,眼泪就流下来了。一顿饭的功夫大家也没说什么话,很多人都掉下眼泪,真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此刻刘亚非的心情,甚至比2004年在上交所敲钟时还难以平复。
2004年2月25日,华发股份在上交所鸣锣上市,时任华发股份董事长刘亚非从上海证交所副所长周勤业(左一)手中接过“新股上市铜锣模型”纪念品
刘亚非说:“在上交所敲钟那会儿,心情反倒是完全平静的。”不过,历史为华发股份永远记录下2004年2月25日这一天。经历12年“生不逢时”的等待与磨难,华发股份终于成功上市,迎来跨越性发展的良机。
上市之后,华发利用资本市场,5年内4次融资,融资金额达52.26亿元,净资产也从2004年的4.6亿元增加到2009年第三季度末的近50亿元,增长率高达940%。华发股份从资本市场取得的充沛资金对华发全国布局和主营业务稳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20年过去了,当年的“华发股份上市工作小组”组长刘亚非回忆起那段激情时光,依然感慨无限,好像还有很多讲不完的故事。他说:“上市反反复复的折腾,人的心脏也得到锻炼,没有精钢钻,别揽瓷器活。上市有这么一次经历够了。”
走出珠海
轻骑入京成功中带有遗憾
上市之后,以袁小波为首的第二代华发人,开始了异地开发的世纪新征。但因为国有企业的原因,华发走出珠海几次被搁浅,直到上市工作基本就绪,才给华发走出珠海带来了希望和可能。
华发股份董事会于2004年做出“立足珠海,面向全国”的决定,并从首都北京开始迈出异地开发的第一步。其实,在做出“决定”之前,华发对北京楼市的涉足早就在谋划。刘亚非作为前珠海市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任,对北京市场十分熟悉。他于上市前就向袁小波提出建议,华发要走出珠海,落子北京。刘亚非回忆起在北京找项目的日子里,他和李光宁跑遍北京的各个大小项目和在建工程,对北京很多项目了如指掌,也和北京市的规划和建设部门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刘亚非的建议获得袁小波认可,袁小波也对他提出明确要求。“上市工作小组”摇身一变成为异地开发小组。
华发在北京市场驰骋多年,有成功,也有遗憾。成功来自华发·颐园项目,直到现在,它都是华发同等规模的独立项目里,社会、经济效益最好的一个。华发·颐园在北京的成功亮剑,不仅为华发当时推进全国战略做出表率,也成功树立起“立足珠海,面向全国”的第一尊里程碑。
而“北京”的遗憾,在于错过一些机遇。据刘亚非回忆,当年华发其实拿过一个比颐园更好的项目,紧挨长安街占地1万多平方米,连项目名字都起好了,叫华发长安,但因拆迁问题不得已最终卖了,赚了3000万。买家接手后一个月就拆完了,赚了10个亿。“再到后来,由于一些事情,我们没有再给北京投放资金,错失了相当好的机遇。”颐园之后,没有把北京公司继续做强做大,也成为刘亚非华发生涯的一大遗憾。
但对于未来,刘亚非充满希望。“2017年5月份,股份董事局决定成立华发股份北方区域公司,重返北京市场,重振北京雄风,又让我们看到了第三任掌门人的气魄和雄心壮志,相信北京以及北方区域会越来越好。”
落子美国
为华发走向世界积累经验
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北京之后,华发股份经过10多年的异地发展,已经进入全国40余个城市,形成了珠海、华南、华东、华中、北方、山东6大区域以及北京公司的“6+1”区域布局,从“珠海华发”变身为“中国华发”。
此时,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的时机已经到了。
刘亚非积极向华发第三任掌门人李光宁提议,尽早走出国门。在他看来:“华发第一代掌门人打好了家底,第二代走出珠海,第三代应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他的相关提议也得到了李光宁的赞同。李光宁向刘亚非就美国公司的发展方向提出具体要求。
年近六旬的刘亚非再次充当开路先锋,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华发美国公司,为华发走向世界开疆拓土。在他的带领下,华发美国公司进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尝试,足迹遍布美国东西两岸和中部多个重要城市。过程中不仅拓展了业务,交到了朋友,锻炼了队伍,也拿下了不错的项目,更重要的是摸索出一套既符合美国实际又能适应中国企业走出去时所面临共同问题的解决方案,这将对日后华发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奠定良好基础。
美国公司作为华发面向世界的窗口,也得到很多国内外企业高管、政府领导的认可,“他们都觉得华发落子美国是极具前瞻性的战略布局”。
2020年春节前后,国内疫情暴发,在刘亚非带领下华发美国公司员工坚守岗位,确保防疫和工作两不误。图为刘亚非和华发美国公司员工在项目现场为祖国加油,为华发加油
华发为什么行?
三代人兢兢业业不懈努力
40年潮起潮落,无数企业交替更迭,华发则乘风破浪,越做越强。
有人说,华发的幸运可以归结为这个时代给予奋斗者的宠爱。刘亚非则认为这离不开珠海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的重视和支持,也离不开华发三代掌门人的勤勤恳恳,敢于担当,积极进取。“他们在不同时期都抓住机遇让华发尽快发展。再加上全体华发人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使得华发团队无论走到哪儿都是能打硬仗的。”
刘亚非说:“华发40年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我们都能积极应对,绝不放弃,我们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就是华发精神所在。无论在哪个时期,华发始终能够保持一个声音,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谈到个人的收获,刘亚非表示非常满足。他40多年职业生涯中待过很多单位,在华发的20年,是他最开心的时光。“华发三代领导人对我都很关照。所以到了华发后,我再也没动过。特别是这期间还上了北大,了却了我多年的心愿。华发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上有了不断提升自己的机会,这也是我最大的幸福。”
刘亚非很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一句话:“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他希望华发的后浪们要好好珍惜这个企业,好好做事情,“每一个华发人都要像爱护我们眼睛一样,爱护好华发,因为华发是个好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