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发40年故事之一百一十八|​苏华:此生无悔入华发

发布时间:2022-06-17分类:公司新闻

蓝首.gif


1.jpg


苏华,华发集团首席品牌官。先后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曾任职珠海特区报社,2008北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三级项目专家、北京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副主任(媒体)。2012年加入华发。


2012年2月29日凌晨,夜凉如水,苏华签发完当天的《珠海特区报》,特地到院子里走了一圈,平复一下起伏的心情,算是对这个工作了17年之久的地方的告别。


当天报纸的一条重磅新闻是:华发集团为珠海城市重大建设项目成功融资139亿元。隔天,3月1日,苏华就要去华发集团报到上班了。巧的是,3月1日,也是他的生日。


往前十几天,2012年2月14日,时任珠海十字门中央商务区建设控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的郭凌勇找到他说:公司正快速发展,需要一个负责新闻方面的专业人士……


再往前三年多,苏华被选调到北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工作,担任三级项目专家,与邓亚萍、周涛一个级别,奥运会赛时出任北京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副主任(媒体)。北京奥组委与中国日报联合办的双语手机报,让他意识到了纸媒的黄金时代即将过去;而奥运会巨大的影响力则让他意识到了平台的重要性:同样是做新闻,在珠海特区报只影响珠海,在奥运平台上,则代表了中国。


因此,当郭凌勇找到他时,没有过多犹豫,苏华决定加入华发。


一直到现在,苏华还经常开玩笑说,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情人节礼物”。


一转眼,苏华在华发已逾十年,其间有过累,有过苦,有过惶惑,有过焦虑,但就是没有后悔过当初的选择。


十年来,苏华一直身兼数职、一直兢兢业业,被亲切地称为“华发大管家”。作为一名拥有高级职称的老记者,苏华在奥运会讲“中国故事”,在珠海特区报讲“特区故事”,来华发讲“华发故事”,但轮到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却是茫然不知从何讲起。


认真想了许久,他才说:“人生最大的幸运,就是在时代的召唤下,自觉不自觉地做了一些事;最大的收获,就是有幸和比自己更优秀、更努力的人一起,在有使命感、有担当、有能力的领导人的带领下,还能跟着跑,还能不断突破自己。除此没有做什么。”


“没有做什么”是些什么?


万    卷    书


1940年春,浙江大学历时一年多,辗转千里迁徙到了贵州一个名叫湄潭的小城,史称“文军长征”。苏华就出生在这个小城。


湄潭山青水秀,一湾碧水似眉如月抱城而过,岸边有巨石如坛,遂得名。


小城一年四季茶色青青,秋来丹桂飘香,加之湄江如眉,“好看得不得了”,去过的人都这么说。


浙大在此间七年,虽颠沛流离中,生活清苦,却弦歌不辍,更芳华待灼。


2.jpg

西迁湄潭后的浙江大学校舍


据统计,先后有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谈家桢、谭其骧、李政道、程开甲等五十余位后来的院士在这里苦读、执教。


1943年10月,“中国科学社”年会在湄潭举行,小城一时高朋满座,大咖云集。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不远万里到会,亲见于中国西南僻静处有大学大师如此,惊呼其为“东方剑桥”。浙大于是逐渐蜚声海内外。


饮水思源。时至今日,浙大师生经年累月络绎不绝前去寻根拜谒,继续为小城带去文化香火。


2009年,浙江大学西迁70周年纪念活动在湄潭举行, 在西迁陈列馆,一名老校友说:“让我们叩拜吧……为了感谢养育了我们近7年的湄潭人民。”说完,一排排耄耋老人颤颤巍巍地跪了下去。


浙大的到来,为这座闭塞落后的小城吹来了现代文明的新风。以至于后来的高考上线率,也常年远高于邻县。


3.jpg

贵州遵义湄潭县


苏华的父亲是一位手艺人,靠一台缝纫机撑起一家五口的生活。虽然日子常过得不算宽裕,但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却异常重视教育。


“我们一度举家搬迁到一处乡镇谋生,小学四年级时,父亲又带着我们回了县城。乡下虽然挣钱较容易,但教育质量堪忧,他是担心我们没有前途。”


苏华说,学识学识,其实是分“学”与“识”两个部分。有些人读书很多,却只会人云亦云,见识并不高;有的人读书不多,却洞悉世事,颇有见地。他的父母显然属于后一类人。


苏华当时年少懵懂,感觉不到这次搬迁有什么特别,只感觉县城看电影方便多了,很是开心。


多年之后,当他开始为自己孩子的教育考虑时,突然明白了父母那次搬迁的苦心,由衷感谢父母:“正是这次搬迁,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县城虽小,却有乡镇没有的文化馆和见多识广的同学。文化馆和同学家里的书,更是为苏华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阅读成为他年少记忆中最充实快乐的时光,《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等让他爱不释手。


作为长子,苏华还担负着照顾弟妹的重任。在没有钟表的童年,他在院子里插上一根木棍,在泥土上标注“刻度”,阴影一到就立刻放下书本做饭。


一次,学校组织观看电影《烈火中永生》,苏华恰好读过原著《红岩》,对情节烂熟于心。一番“显摆”,让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虚荣心也得到了极大满足,更激发了他读书的浓厚兴趣。从初一到高中毕业,苏华一直稳居全县第一。


80年代是理想主义的时代。当时媒体展望中的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于是,高考时苏华报考了北京农业大学(今中国农业大学),并选择了“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农学专业。


80年代是个性张扬的年代。大学期间,苏华的主要兴趣还是阅读,从梁羽生读到金庸,从《人的现代化》读到《GEB——一条永恒的金带》……读书之余,就是踢足球、弹吉他、下围棋、打桥牌,当然,也少不了听崔健。就这样,苏华度过了“由你玩四年”(University)的快乐时光。


1990年,工作三年的苏华决定换个赛道,当年即以高分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科学哲学专业的硕士,完成了这段后来被报社同仁笑称为“从黑木耳到黑格尔的‘飞跃’”。


万    里    路


时代巨轮,滚滚向前。


1992年,邓小平南巡。改革开放的春风抚过神州大地,珠海百万重奖人才的消息更像一个“原子弹”,点燃了一代年轻人的激情。


苏华再次听见了时代的声音。


这一年暑假,苏华循着小平同志的巡游路线一路南下。行至珠海,心动不止。“与深圳相比,珠海没那么嘈杂,节奏没那么快。特别是拱北靠澳门那一带,宁静美丽,还带点异国风情,让人舍不得离开。”


于是苏华投身珠海,先到一家企业,一年多后进入珠海特区报社,以笔为犁,记录城市跳动的脉搏,见证特区日新月异的发展,也锻炼着自己在截稿时间高压下快速撰稿的能力。


思想活跃、喜欢“折腾”的他,和报社友人一起创办了“五月花”文化沙龙,定期邀请各类名人来珠海开设讲座,成为当时特区的一道风景线。


1998年4月,苏华被借调到珠海市委机关作风建设领导小组,担任特别报道组副组长。几年间,苏华“左手新闻,右手评论”,写下一批颇有分量的监督报道及评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


到了儿子该学英语的年龄,苏华去各个培训机构转了一圈,发现教材大都还是《新概念英语》,方法还是死记单词。“我当初就是这么过来的,到现在读不能读,说不能说……都学出‘抵抗力’来了。”苏华笑称。


苏华认为,语言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爱读故事是人的天性,学习语言最好的方法是大声跟读、朗读……循着这些思路,苏华自己到网上找材料、下载录音,自编教材,利用周末免费教学,几年下来,“苏氏私塾”居然也将十来个孩子培养成为国外名校留学生,成就了一段佳话。


有心栽的花开了,无心插的柳没想到也成了荫。


2006年,北京奥组委在全国公开选拔奥运新闻官员。苏华的英语派上了用场,顺利通过奥组委的笔试、口试,于2007年1月进入北京奥组委工作,开启了一段全新旅程。


4.jpg

北京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媒体运行团队合影(左二为苏华)


5.jpg

北京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媒体运行团队合影(二排左五为苏华)


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是北京奥运占地面积最大的场馆,也是北京奥运会第三大金牌产地,一共产生了37块金牌。


在这场“记者比运动员还多”的盛会中,苏华带领一支由英国、澳大利亚、希腊专家组成的国际团队,为来自全球的媒体提供背景资料、官摄照片、视频信号、赛前预测、结果分析等一系列详尽的专业资料,帮助他们讲好中国奥运故事——这一段国际一流水准的新闻运行经历,使得后来苏华在华发运作的各种大型展会的新闻宣传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因为表现出色,苏华还被评为北京奥运会先进个人、北京市劳模。


2008年11月,苏华回到珠海特区报。


2009年,举世瞩目的横琴大开发正式启动,十字门中央商务区建设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这一年10月15日,在珠海特区报社组织的“十字门商务区与珠海发展战略”论坛上,时任珠江晚报副总编辑的苏华第一次见到了华发第三代掌门人李光宁。


他与华发的故事就此埋下伏笔。


前    哨    战


2012年4月,入职华发集团不久的苏华迎来了在华发的第一场小小考验。


由华发集团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的横琴金融产业服务基地是横琴新区首个产业项目。建设这个项目的原因,按当时的报道说法是:由于横琴开发处于早期,适合产业聚集发展的场所奇缺,延滞了横琴金融创新的步伐……


项目奠基仪式突然要提前一天举行。苏华率领团队连夜撰写新闻通稿、搭建现场、布置物料,整整奋战了一天一夜。天色初明,看着原本杂乱的工地焕然一新,整装迎接开业典礼,他们这才松了一口气。


仅仅三个月后,十余个设计大方美观、被亲切地称呼为“盒子”的立方体建筑竣工投入使用,成为当时诸多金融机构的首选,缓解了横琴开发的燃眉之急,加快了横琴开发的进度。


苏华也初次了解了什么是华发精神。


后来,初创期的深圳前海复制了这一做法,“盒子”的形状、色彩让人一看就知道源头在哪里。


十字门中央商务区会展组团(即现在的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建设后期,为确保工期,公司数百号人阵地前移到工棚里驻场办公,高管挂点督战。一年多时间,苏华所在的市场推广团队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各个工地,树标牌、立围挡、写报道,留下许多珍贵的图文资料。


6.jpg

十字门中央商务区


从一片蕉林荒野到国际现代化商务区崛起,苏华成为这段激情岁月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说,自己是十字门中央商务区建设者的2.0版本,和1.0版本时期创业者的艰辛相比,做的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不值一提。“但确实第一次亲身感到了华发那种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那种把每一个项目都当作创业来干的创业精神,那种城市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就是命令的使命感。投身其中,幸莫大焉。”


阵    地    战


历经了十字门公司的锤炼,苏华对华发各项业务也有了一定理解。2013年底,他接过新的任务,成为华发集团第六位总经办主任。


彼时,华发正在经历一场至关重要的转型,从单一的区域型房地产企业,逐渐向拥有城市运营、金融产业、实业投资等多元产业格局的大型综合性集团迈进。


一个高速成长的多元化企业,离不开职能完备、高效运作的总部。此前30多年的“强枝弱干”架构,已难以适应业务的发展。做实总部,是华发多元产业长远发展的必然。


行政系统,承担着上传下达、文书处理、公务接待等多项重要职能,犹如企业的“神经中枢”。苏华时刻不忘提醒同事,“办公室工作的核心,是做好对内对外的各项服务”。正是秉持这种服务精神,在总结前任们留下的宝贵经验的同时,集团总经办形成了办文办会、公文写作、公务接待、档案管理等几大专业模块,并逐渐建立规范的体系,一直次序井然沿用至今。


7.jpg

2018年,华发集团第一期行政管理专业技能培训班在武汉大学举行


彼时,总经理办公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多项工作都集中在总经办。面对琐碎繁杂的工作,苏华善于抓住要害,化繁为简。以会议纪要为例,他把要点总结为简单12个字:忠实记录,适度提升,逻辑自洽。“口诀”在很多场合都屡试不爽。


彼时,集团总部各项职能正在建立规范中,一些部门还没有落地。但公司的需要却不等人。一时没有部门承担的工作就自然落在了办公室。苏华率团队起草过华发集团“十三五”规划,组织过转型中的华发集团第一次经营分析会、第一次迎新会……最多的时候,他担任着五六个部门的经理。他坦言,“有的干好了,有的没干好。”


从2016年起,苏华和总经办多了一项工作:撰写每年公司的新年献词。用精炼的文字,在有限的篇幅内,总结过去的一年,展望全新的一年。每一篇李光宁都亲自定调,亲自修改,而且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华发的领导都是业务高手,重要事情、关键时刻,都是挽起袖子自己上——修改次数之多,以至于苏华开玩笑说,在华发做文字工作,其实是个“体力活”。


这些格调高昂、感情饱满的文字成为外界快速了解华发的一个窗口。


2018年起,随着公司日益扩大,苏华又每年组织了行政系统培训班,成体系地将行政条线的经验交流推广,有效对抗大公司常有的“文化稀释”。


遭    遇    战


抗“天鸽”、防“山竹”、战新冠,是苏华亲历的华发集团应对众多自然灾难的几次,也是印象最深的几次。从中也更深一层体会到华发的精神内涵。


2017年8月23日,台风“天鸽”来袭。这是继1964年台风“露比”之后,53年来对珠、港、澳影响最大的台风。一时间,珠海狂风骤雨,树木倒伏,通行受阻,停水停电,台风过境后出现了罕见的“船上岸,车下海”的现象。


灾情就是命令!


8.jpg

台风“天鸽”来袭后,华发志愿者连夜冒雨抢通道路


难得休假的华发集团一把手李光宁就地中止休假,远程指挥救灾复产。4天之内,13道指令通过苏华所在的总经办迅速传达到各单位:成立救灾复产指挥部、组建2000人的华发志愿者服务队、发出致全体员工的倡议书……救灾复产有序展开。


其中的第四号指挥部令,苏华至今记忆犹新:“对于市里各级单位提出的救灾复产工作的配合需求,各业务板块要本着不畏难、不推诿的态度积极承接。”


其间,华发集团还第一时间刊登广告:“凡是华发开发并管理的珠海社区,受此次台风影响造成玻璃推拉门、窗户、阳台护栏、空调百叶窗受损的,华发将提供灾后无偿维修服务。”


各界肃然起敬,华发业主一片安心。


灾后的珠海顿时多了几分暖意。


类似的工作场景,苏华不是第一次遇到。面对高强度、“不过夜”的华发工作模式,他笑笑:不断学习,不断提升,锻炼身体,保持热爱。


2020年1月中旬,春节将近,大家感觉得到的是日渐浓郁的节日氛围,感觉不到的是正悄悄逼近的新冠疫情。


20号,苏华送完参加一年一度华发“春晚”(华发集团员工春节联欢晚会)的主持人和演员同事,刚想着松口气,规划一下春节行程,23号凌晨,武汉宣布封城。


华发集团反应神速。苏华也马上投入战斗。


23号当天早上11点,李光宁召集会议,部署防疫工作。会上决定的防疫举措今天来看也不过时:已到湖北(武汉)的员工没有通知暂不离开,已经离开湖北(武汉)的员工没有通知不许返回,所有前往或离开湖北(武汉)的活动必须经过批准方可实施,全集团即日起实施零报告制度……苏华迅速记录誊清,迅速下发执行。


与此同时,李光宁指示苏华,迅速采购口罩等防疫物资,并明确告诉他,这不仅是为华发准备,也是为珠海准备。


于是,华发集团全球采购防疫物资、自行研发N95口罩机等一系列紧张精彩的防疫故事就此展开……作为亲历者,苏华又带领同事将华发抗疫细节一一定格、呈现。其中,《一只口罩的环球之旅》《华发口罩机诞生记》等华发抗疫故事广为流传。


9.jpg

华发自主研发的口罩机投入使用,支援抗疫大局


2022年1月中旬,珠海防疫形势再度严峻。在接到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命令后,华发集团总经理李光宁指挥调度工程管理人员、施工单位、志愿者从四面八方火速集结,连夜开赴各个工程现场,24小时垂直交叉、平行施工不停歇……在不到90小时的时间里,累计投入8600余人次,完成6处隔离场所改造,新增防疫房间5000余个,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国企担当”和“特区速度”。新华社、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媒体纷纷发文力赞“华发集团万人大会战服务珠海抗疫”,浏览量超三百万。


没有人生而英勇,只是选择了责任和无畏。当记录上述过程的MV《只要平凡》的音乐响起,华发举全集团之力抗疫的一幕幕真实再现,瞬间让无数人潸然泪下,也让华发精神成为奉献的代名词。


在与新冠疫情斗争的两年时间,苏华见证、亲历、记录了华发集团抗疫不忘生产的全过程。期间,李光宁和经营班子多次召开针对性的会议,分析疫情最新动向,研判疫情对经营的影响,“秘密”部署相关工作,在“危”中寻“机”……正因为有了这些不为人知的付出,才有了疫情肆虐之下华发集团经营业绩持续逆势增长的业绩:2020年和2021年,公司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均同比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2021年已经进入全广东省国资系统前5位,同年更历史性成为珠海第一纳税大户。


其实,从疫情开始的2020年初到年底,华发集团就开始“霸屏”:


12月26日,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发布《关于调整部分“双百企业”有关事项的通知》,华发集团成为珠海唯一上榜企业,也是所有双百企业中唯一的非省会和非计划单列市的地级市国有企业;


2021年1月18日,中国激光器件产业的领军企业光库科技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与华发集团签订了《股份转让协议》及《三方合作协议》,光库科技的控股股东将变更为珠海华发实体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华实控股”);


2021年1月22日晚间,LED芯片龙头华灿光电发布公告,其四家主要股东已于当天与华实控股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华实控股将持有公司24.87%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2021年1月29日,由华发集团联合知名投资机构IDG资本,携手业内资深技术团队投资170亿,共同创立的高景太阳能50GW大尺寸单晶硅片项目在珠海举行开工奠基仪式;


不过,要说这段“华发时间”最劲爆的新闻,则当属下面这条:


依然是2021年1月29日,“中国第一校企”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经过多轮竞争性选拔,最终确定由珠海华发集团(代表珠海国资)、平安集团、深圳特发集团组成的联合体为方正集团重整投资者。


那段时间,看到这些新闻,苏华和亲历了这些瞬间的同事们都会相视会心一笑。新闻的背后,折射的是企业家未雨绸缪的洞察力、踏石有印的执行力。“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些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罢了。”苏华说。


大    会    战


2020年4月,华发集团品牌管理中心正式成立,苏华被任命为集团第一任首席品牌官。


2012年以来,华发集团大力实施“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战略,几年之间,迅速从单一的区域性房地产企业发展成为“4+2”板块综合型企业,主要经营指标呈现“八年十倍增”,旗下八家上市公司和两家新三板企业,四家3A信用主体,实现了三代华发人四十年追求的千亿(营收)企业梦想,2021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203位,成为新时代地方国企跨越发展的典型。


10.jpg

2020珠海国际设计周·设计之夜集团品牌管理中心合影(前排右三为苏华)


千言万语,浓缩成掌门人李光宁满怀豪情的一句话:“当初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正在一一变成现实。”


因此,当纪念华发集团成立40周年筹备工作的担子落到履新不久的集团首席品牌官兼集团工会主席、时任总经办主任苏华身上时,他知道其间的分量。


本着简朴、庄重的原则,经过多次磋商,最终确定了庆典活动“三本书、一台晚会”的基本框架并得到批准。


一本书写整体。华发三代领导人四十年领导之下的发展历程,名字就叫《华发四十年》;


一本书写个体。挑选三代具有代表性的华发人各自独立成篇,总的名字叫《芳华》,分“桑榆为霞”“中流砥柱”“千帆竞发”三部分;


一本书是照片。展示华发四十年中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高光时刻,名字取作《华章》。


至于晚会,李光宁一开始就明确定调:“不请外援”。


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员工自编自导自演,高质量浓缩和呈现华发4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苏华和团队反复讨论,为晚会确定了基调:关注最多的细节,展示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台上台下互动。具体来说,就是用三个章节展现集团三个发展时代,每个章节由一条员工口述纪录片为引子,然后当事员工上台亲口讲述,再辅之以员工自编自演的歌舞节目……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摆在苏华团队第一关的是制作集团全新形象片。项目小组提交了多个版本的文案,团队却总感觉“差了点什么”。


大会临近,白天忙乎了一天的苏华躺在床上夜不能寐。凌晨四点多,全程参加过《华发四十年》作者对李光宁的采访的苏华,脑子一直萦绕着采访的一些细节,突然就“蹦”出了一句话:“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孩子,每段历程都是时代的注脚”。他赶紧开灯,用手机继续记录:“我们生于1980年。特区长子,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实业报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基因……”一段简短而饱含深情的文字,成为了华发集团形象宣传片的旁白,引发无数人的共鸣。


第二道关是拍摄反映公司三个发展阶段的纪录片。苏华事后回忆称这一段经历为“无知者无畏”。


华发是和珠海经济特区同龄的企业,苏华团队早在一年前就策划了“老员工口述史”纪录片采访。剪好的影片中,老员工从不同维度讲述华发创业之初的经历,阐述了他们对企业精神的理解,在小范围的试片会中获得好评。苏华和他的团队决定“如法炮制”另外两条纪录片。


2020年10月20日,星期二,此时离晚会只有6天,审片结果出来了:第一二条稍加修改,可以。第三条,不行,重来。


“来得及不?”有人担心地问。


“必须来得及!”苏华回答。


当时面临的问题,第一是重写脚本,苏华亲自执笔,两天后,四千字的初稿出炉。第二是根据需求补拍镜头,对象最远的在美国,苏华连夜协调布置……最终,华发六大“板主”、一众高管、南征北战的大将,几十位华发重要见证人一一亮相,娓娓道来……业内人士知道,正常情况下,这样的工作量,没有一两个月是不可能完成的。


“有事不推,公司有任何需求,都有人站出来接着。”苏华说,这件事情展现了华发人干事的这一个特点,让人难忘。没有一众同事这种彼此抢着上的拼劲,片子根本不可能完成。


2020年10月25日晚8点,华发集团40周年大会如期举行。全新形象片惊艳亮相,讲述华发三代领导人薪火相传奋斗历程的纪录片温暖而厚重,老中青三代华发人同台追忆往昔,展望未来。隆重而温馨的大会,成为华发历史和企业文化的生动教科书。


《华发四十年》《芳华》《华章》也如期推进。其中,基本由员工自采自编的《芳华》,计划推出一百余位优秀华发人的故事,将近80万字,不大不小创下中国企业品牌文化宣传的一个记录。


《芳华》自线上推出以来,阅读量已达数百万,在华发内部和社会各界都反响热烈。不少读者纷纷留言:“看到了群星璀璨的华发人”“看到了你们的激情与奉献”“为你们点赞”。


一叶而知秋。华发人的故事里,藏着华发40年的发展密码,藏着对城市、对国家最深沉的热爱。“对它们的梳理和留存,使企业文化有了具象的载体,也使华发精神有了最好的体现。”苏华说。


一次,一个上级巡视工作组进驻华发,初次见面寒暄,对方脱口而出:“华发是个好人家”,这正是头一天集团官微推送的《芳华》人物稿件标题。苏华有些诧异的同时也深感欣慰:真正努力了,就一定有人看到。那一瞬间,他胸中不自觉涌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的自豪感。


华发集团给予了苏华团队奖励,这大概是四十年来第一次中后台团队获此殊荣。


在苏华看来,真正的企业品牌,是奢侈品,是好产品与岁月的沉淀,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回过头看看,当年轰轰烈烈的央视“标王”如今安在?


华发经过三代领导人励精图治,多年来稳扎稳打,形成了强大的口碑与品牌。华发的品牌是靠实干,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靠水到渠成,而不是靠刻意宣传。企业如此,华发领导人同样如此。“所以在华发做品牌工作其实不难。”苏华说。


现在,华发集团品牌管理中心聚集着一批来自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凤凰卫视、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的“老兵”。在“产业第一”、珠澳合作、抗击疫情、扶贫公益等重大题材,及珠海国际设计周、澳珠企业家峰会、横琴马拉松等华发主承办的大型城市活动中,这支铁军源源不断地讲述着城市的精彩。


“任何一个品宣项目,我们的团队都可以拿下。任何一个乙方团队,哪怕他们是4A公司,跟我们坐在一起,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应对。”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正是一次次练兵和实战,才有了苏华这句话的底气和自信。


11.jpg

2020年10月25日,华发集团40周年员工大会圆满举行(图右四为华发集团总经理李光宁,右五为华发集团原董事长袁小波,右三为苏华)


十年时光,一路奋斗,一路收获。


采访中,苏华说得最多的,就是幸运、感谢、时代、平台。作为一名普通人,赶上了好时代,拥有了好平台,苏华深感幸运。苏华说,在这一点上,华发其实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永远和时代站在一起,和国家站在一起,推动城市的建设,推动时代的发展,同时也收获自身的成功。


也就十来年的时间里,华发已经从珠海华发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华发,正在从“中国500强”进军“世界500强”,有幸置身其中,苏华深感幸运。“这是每一个华发人、每一个关心爱护华发的人,都庆幸和羡慕的时光,这也是我最好的时光。”苏华说。


蓝尾.gif


地址:珠海市昌盛路155号综合发展大楼电话:0756-8131749